一個男人站出來了,他高喊「以筆為旗」;
又一個男人站出來了,他寫出《清水裡的刀子》;
如今,我也想跟著站出來
我沒能寫出什麼

但我跟他們流著一樣的血、一樣的淚。

4/15/2010

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認同的比較分析

20011228日 張秀明(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


印度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但與馬來西亞其他民族相比,印度人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群體。除華人外,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龐大的海外族群,如非洲裔、西班牙裔、阿拉伯裔、俄羅斯裔、印裔、日裔 等海 外華人作為一個中國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族群,具有移民社會所有的共性,但以往的研究視野過多地局限於單純的華人研究,缺乏橫向的比較研究,因而將許多可能 是其它移民族群所共有的特徵視為華人所獨有,從而得出華人“例外”和“特殊”的結論。已有一些學人注意到了這種偏向,進行了相關的比較研究。這有助於人們 對海外華人社會全面和客觀的認識。這裡我們選擇馬來西亞華人與印度人進行比較研究,是因為印度人的情況與華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一、就其祖籍國而 言,中國和印度都是歷史悠久的東方衣冠文物古國,其文化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海外印度人對印度文化都有極強的認同 其二、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都形成了龐大的海外移民群體,海外華人有3000萬,海外印度人近2000萬。他們都形成了較強的經濟實力,海外華人的實力眾所周知,海外印度人的實力也引人注目,其收總額已高達3400億美元,相當於印度國內9.4億人口的收入總和。 其三、作為人口眾多的開發中國家,中國和印度在目前的經濟發展中,都比較重視海外族群的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參與及作用已有廣泛研究,同樣,印度自80年代推行經濟改革後,海外印度人也積極參與其中,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而對這些,我們了解得還太少。東南亞華人對中國經濟的參與常常引起不必要的敏感和誤解,海外印度人是否也面臨類似的問題?第四,由於歷史的原因,80%以上的海外華人分佈在東南亞;而近代印度移民90%以上分佈在東南亞。特別是在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均為當地多元民族社會的主體民族之一。他們在移民的背景對本民族文化的保存和認同對當地社會的認同以及與祖籍國的關系等方面具有許多共同的特點,同時也有一些差異。


 
一、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的基本情況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組成的國家,約有30個民族
馬來族、華族和印度族是馬來西亞的三大民族,約占人口總數的90%。據馬來西亞國家統計局19986 20日的統計顯示,馬來西亞人口達2217.9萬人,其中馬來人1284.28萬人,占總人口的57.9%,華人551.54萬人,占總人口的 24.9%,印度人156.23萬人,占總人口的7.1%由於華人生育率下降,華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在不斷下降,這一趨勢引起華人社會的普遍憂慮,擔心華人的地位會因人口的逐漸減少而受到削弱。而印度人由於保持了較高的生育率,其人口規模一直保持穩定
    
馬來西亞華人大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四省的五大方言群,據馬來西亞統計局1991年的統計,閩南人最多,其餘依次為客家人、廣府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和廣西人等
華人社會保持著最鮮明、最完整的族群文化和特徵︰他們保持著除大陸、港、澳、台以外最完整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華文教育體系,長期出版有多家華文報紙,還有4000多個社團組織。擁有獨立的華人參政黨和反對黨,仍堅持道統的宗教信仰。雖然華人也有 言和地區集團之分,但所有的華人都承認自己是同一民族的成員,共同的語言、文化和習俗使華人對本民族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宗教信仰在華人社會中也從未產生過分化作用。鮮明、強烈的民族認同成為華人團結一致爭權自身權益的強大力量。但同時也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華人似乎更不易被同化。
    
與華人相比,印度人的種族和宗教構成要複雜得多
所謂的印度人從來都不是一個單一的種族概念。既有地區和語言之分,又有種族和宗教之分,還有種姓之區別馬來西亞印度人中,泰米爾人占主體,約為80%,馬拉雅蘭和泰盧固人約占14%,其餘為北方的旁遮普人、孟加拉人和古吉拉特人。泰米爾人中又包括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按宗教來劃分,80%為印度教徒,此外還有錫克教徒、穆斯林和基督教徒,而穆斯林自1947年印巴分治後又分裂為親印派和親巴派。同一種族內部又分為許多不同種姓。直到戰後這種種姓意識也並沒有淡化,如80年代中期,馬來西亞仍有50多個印度人的種姓團契。印度人也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各種族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各種族之間很少來往。由於語言、宗教、種族等方面的差異使印度人從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再加上印度人是三大種族中人數最少的,經濟力量也較弱,在爭取本民族權益等方面不像華人那樣有聲勢,其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都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因此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印度人對馬來人優先等種族主義政策較為容易接受,印度人與馬來人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利益衝突較為不明顯,印度人似乎比華人更容易融入馬來人社會。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二、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

馬來西亞華人和印度人對本民族文化都保持著頑強的認同從宗教信仰來看,88.5%的華人和83.1%的印度人都信仰其道統宗教。另有0.4%的華人和5.3%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雖然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的比例要高於華人,但這並不說明印度人比華人對馬來文化認同的程度更深,因為這些印度穆斯林在來到馬來西亞之前就信奉伊斯蘭教。而且,雖然 他們與馬來人信奉相同的宗教,但並沒有被完全接納為馬來人,不能享受馬來人的特權。並不能完全透過宗教和文化上的認同而完全融入馬來人的社會之中。因此可以說,認同的障礙在於種族的差異和特權而不是宗教。就母語教育而言,華人在維護華語教育方面成就顯著,印度人也在保持自己的母語教育。如目前共有525 所淡米爾語國小。在農村的印度人中間,淡米爾語仍是他們交流的主要語言。印度人的社會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相同的語言和宗教集團中。

就社團組織而言,馬來西亞華人擁有4000多個各種類型的社團
從 來到馬來亞的第一天起,為了守望互助,華人就組織起來,直到今天,社團仍是華人社會團結互助、維護和爭取自身權益的核心力量。印度人同樣也以這種模式保持 集團的認同,維護集團的利益。以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為例。從移民馬來亞的第一天起,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就成立了許多互助社團,這些社團已成為這一族群最重 要的中心,也是其種族認同的象徵和加強團結的公眾聚會的場所。這些社團能滿足斯裡蘭卡泰米 爾人所有的各種需求,一直到今天依然在發揮著作用。

在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上,華人社會存在著老一代與二三代認同上的差異
一些人對年輕一代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淡漠憂心忡忡,實際上這是許多移民族群面對的問題。如年輕一代的斯里蘭卡泰米爾人對祖先的文化道統也漠不關心,越來越少參加本民族的社會文化活動及保留本民族的文化道統,他們對斯里蘭卡發生的一切也沒有興趣。由於生於斯、長於斯,年輕一代的認同肯定是越來越當地化

三、華人對中國與印度人對印度認同的轉變

眾所周知,二戰後,馬來西亞華人經歷了國家認同的轉變,由戰前的認同中國轉變為認同馬來西亞,印度人也經歷了同樣的轉變目前,70%以上的印度人出生在當地,另有25%的人在當地居住已達10年以上。他們與印度的聯系只是感情上和文化上的聯系。
     
印度人與華人一樣,都是作為英國殖民者開發馬來亞的廉價勞動力來到了陌生的馬來亞,作為僑居者,他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衣錦還鄉,榮歸故裡因此,在戰前,他們更關心的是印度而非馬來亞。30年代,印度的民族主義在馬來亞的印度人中間傳播開來。1930年, 一份名為〈印度人〉的周刊創刊,其宗旨是要告訴印度人︰一,自己是印度人;二,不要忘記自己是印度人。隨著印度獨立運動的興起,馬來亞的印度人更多地捲入 了印度的獨立運動之中。他們甚至幼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來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在日本人佔領馬來亞期間,馬來亞的印度人成立了以鮑斯為首的印度同盟 軍,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出於愛國熱情參加了這一組織,並赴緬甸前線與英軍作戰,無數的珠寶財產匯入了同盟軍。印度人的民族意識得到了空前的覺醒。雖然這一運 動很短暫,但它無論是在印度國內還是在馬來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印度,同盟軍被視為民族英雄,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第一次不分語言、宗教、種族、種姓, 團結在一起。戰爭結束後,印度人的政治熱情又重新高漲起來,主要是支援印度的獨立運動。1946年的印度人國民大會就是為了支援印度的獨立要求而成立的。印度人對印度政治的發展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興趣。認同於印度的傾向更加明顯︰掛印度國旗、崇拜甘地、對尼赫魯的到訪空前熱烈的歡迎。巴基斯坦建國前,馬來亞的印度教徒與印度穆斯林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衝突。總之, 印度發生的一切左右著馬來亞的印度人。    

戰後初期特別是馬來西亞獨立後,馬來亞的印度人曾希望保持雙重國籍,受到了尼赫魯和印度政府的批評,印度政府也不鼓勵雙重國籍,提倡印度人選擇當地國籍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加入了當地國籍,實現了國家認同的轉變。但馬來西亞的印度人仍保持著對印度的感情和文化聯繫,也在關心印度的政治。如1980年 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其錫克族衛士刺殺後,在馬來西亞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之間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現下馬來西亞的一些印度人文化社團經常請邀請印度的 老師到馬來西亞教授道統的印度舞蹈和音樂,穆斯林也從印度邀請宗教學人或牧師作寺廟主持。 印度的電影明星在馬來西亞印度人中間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在印度國內;在體育比賽中,印度人經常狂熱地支援印度隊,即使和馬來西亞隊對陣也是如此。所有這些使馬來人更加深了這種印象︰印度人對印度的感情和政治聯系是根深蒂固的,他們更像是印度的兒子而非馬來西亞的兒子

總之,印度人保持著與華人相同的對祖籍國的情和文化認同,並因此而同樣遭到了馬亞人對其認同的懷疑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華人又恢複了與中國的聯系,特別是經濟聯系
究竟如何看待華人與中國的這種聯繫?東南亞諸國包括馬來西亞曾經有過疑慮,現下也逐漸認識到這種聯繫更多的是一種經濟的聯繫,而非政治的和感情的聯繫。正如有的學人的看法︰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係已從“貢獻”轉變為“合作”,是一種互利的關系。對這種關係的過份擔憂是不必要的。印度政府也在採取各種措施吸引海外印度人為印度的發展做貢獻。如1999年,印度政府宣佈,給海外印裔人士頒發一種 特殊的“回鄉証”,持外國護照的四代以內的印裔人士只需交納1000美元,就可以獲得有效期為20年的印裔身分卡,憑此卡可在印度購買住宅和非農用土地,在投資和開辦企業等方面也將享受一些優惠待遇。印度目前有670萬印僑和1500萬印裔居住在海外,他們在印度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與印度的這種聯繫是否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懷疑?目前海外印度人與印度的關係究竟如何?這些問題還需要今後更深入的探討。

原文出處:http://www.chinaqw.com/node2/node116/node119/node162/node470/userobject6ai29659.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