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站出來了,他高喊「以筆為旗」;
又一個男人站出來了,他寫出《清水裡的刀子》;
如今,我也想跟著站出來
我沒能寫出什麼

但我跟他們流著一樣的血、一樣的淚。

5/06/2012

《禮運大同篇》與《桃花源記》



之一、《禮運大同篇》


小學的國語課本上,
還是十歲的年紀,
搖頭晃腦,就把《禮運大同篇》一字不漏地背起來,
雖然對於標點符號斷句仍是迷迷糊糊,
小時候背的東西,不會忘.....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禮運大同篇(節錄)之註解


「大道通行全世界,全世界之人皆以道心相待。
選出真正賢能之人為民服務,大家非常信實和睦,道心不退,精進不懈,
所以人們不單只親愛自己之親人;不只愛護自己之子女,
同時也愛護他人之子女。使老年人退休後,能安享清福,而不辛勞終生;
壯年人各有所用,而不遊手好閒;幼年人有所教養,而不放蕩成性。
並且老而無妻者、老而無夫者、老而無子者、殘廢疾病者都能得到最妥當、
最關切之照顧。男子有適當的工作,女子有很好的歸宿。
物質生活非常豐足,任人享用,但不恣意浪費,且也不佔為己有,
不坐享其成。雖然各盡其職各盡其力,然卻不自私為己。
所以一切私心小智,陰謀詭詐永不發生。
一切搶盜偷竊,亂賊暴徒永遠絕跡。因此外出或夜晚,
門戶不必關閉也安然無事,這便是大同世界,人間淨土」。

------------------------------------------------------------------------------------------------------------------------------------------------------------------------------------------

所謂的《禮運大同篇》,其實是節錄。

原書名為:《禮記》,其中一篇名為:禮運
而《禮運大同篇》,正是節錄於此篇中。
也就是高中國文課本所收錄的一課:《大同與小康》


下面才是真正的全文!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歎?」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 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翻譯:

從前孔子參加魯國的歲末大祭祀,並 且擔任助祭。祭祀完畢,走到宮門外 兩邊的望樓上參觀,非常感慨地歎息 起來。孔子的歎息,大慨是為了魯國 而慨歎。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問孔子 說:「先生為甚麼歎氣呢?」孔子說 :「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 、周三代賢君當政的時代,我沒能趕 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況。當大道得 以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 社會上進選賢能做事,講求信義,教 人團結和睦。所以每個人不英孝敬自 己的父母,不單愛護自己的子女,還 使社會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壯 年人能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幼年人 能好好地成長起來。使鰥夫、寡婦、 孤兒、沒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殘廢 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顧。使到男子 都有本身適當的工作,女子都有歸宿 的家庭。人們不讓財貨資源白白浪費 於地上,於是努力開發,然而不必據 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 可是並不是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 然這樣的話,社會上就再不會有陰謀 詭計的使用,也不會有搶劫、偷竊和 作亂的事發生了。因此,人們也不用 關上門來彼此防範。這就叫做『大同 』世界。


「如今大道既然再無法行, 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 敬自己的父母,只愛護自己的子女, 生產財貨和付出勞力,都只為了自己 而已。在上位的將爵位傳給自己子弟 ,成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築起內外 城郭、挖掘壕溝,來保衛一己的領土 。並且按照禮義來定出法度,去確立 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 弟和睦相親,令夫妻和諧相處。由此 而設立各種制度,劃定田里彊界;以 此推許勇敢和聰明的人,獎勵為自己 效力的人。這樣一來,一切陰謀詭計 就產生了,而戰爭也就由此而起。夏 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和周公,都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這 六位賢君,沒有一個不是小心謹慎地 運用禮制治國的。他們以此來確立行 事的是非標準,養成百姓誠實守信的 風氣,又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過錯所在 ,標榜仁愛,講求互相推讓,使老百 姓能有法規可去遵從。如果有人不按 照這樣做的話。即使是有權有勢的, 也會被罷免,而民眾都會視之為禍根 。這就叫做『小康』世界。」


《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後學者所記,內容講述哲理及禮儀法度,其性質殆為先秦儒家言禮之叢書.秦始皇焚書,禮記亦遭厄,幸民間尚有收藏,西漢后蒼以之傳於戴德及戴聖.戴德、戴聖乃各就后蒼所傳及各種述禮之書,刪為二種輯本,名曰大戴記及小戴記.迨唐貞觀中撰五經正義,廢大戴記不錄,獨取小戴記.故現今《禮記》即小戴記.



之二、《桃花源記》


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詩。詩的序桃花源記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偶然闖入烏托邦般的地方的經歷。由晉朝文人陶淵明作於永初二年(421年),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以打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忘了已經走了多少路。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長。其中沒有其它樹,青草鮮嫩美麗,落花繁多。漁夫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出現了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夫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裡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東西。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裡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閒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夫,感到非常驚訝,問漁夫從哪裡來。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夫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漁夫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把漁夫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夫逗留了幾天以後,告辭離開了。這裡的人對漁夫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夫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失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名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1 comment:

  1. 您好,有一本書的內容有敘述如何達成理想國的條件,下面的書可供您參考~
    我的經濟理想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3609
    想知道貧富差距形成的原因?這本書提供徹底解決貧富差距的方案,人類將不必再為了生老病死而擔憂,進而實現世界大同的理想。

    我的經濟理想國 好書推薦 值得一讀 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實現均富世界 人人有工作 生活沒煩惱 永續繁榮 世界大同 禮運大同 桃花源 原富 亞當斯密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凱恩斯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