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惡一向都是激進的,但從來不是極端的,
它沒有深度,也沒有魔力
它可能毀滅整個世界,恰恰就因為它的平庸。」
— 漢娜 ‧ 阿倫特。
----------------------------------------------------------------------------------------------
Banality of evil is a concept by Hannah Arendt as used in the title of her 1963 work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Her thesis is that the great evils in history generally, and the Holocaust in particular, were not executed by fanatics or sociopaths, but by ordinary people who accepted the premises of their state and therefore participated with the view that their actions were normal.
「平庸的惡」這幾個字,永遠記在了人們心裡,
知道哪怕再殘暴的惡
因為這些人很膚淺,不思想,「
所謂「平庸的惡」,就是指以「職
執行上級的錯誤命令犯下的罪行。
與「平庸的惡
也就是那些天生邪惡的壞蛋的作為。
他們自願放棄獨
和「極端的惡」不同,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可能是一個好人,
但是,漢娜.阿倫特認為,
正是
「由於它就像一棵毒
人應該要是思考著的存在,
人需要越出知識的界限去思考,去更多地
而不僅是把它們作為求知和行動的工具。
邪惡舉動可能出自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這些人並不是怪物,
他們只是不加思索就遵從命令而已。
但是,「沉默的良心等於是邪惡的幫兇」。
----------------------------------------------------------------------------------------------
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本質上都是好人」,
但也正是這一群
「平庸的惡」也是惡。
----------------------------------------------------------------------------------------------
關鍵字:
「平庸的惡」(banality of evil)
「當你回顧人類漫長而黯淡的歷史,
你會發現以服從為名義所犯下的可怕罪行,
遠多於以反叛為名義所犯下的罪行。」——查爾斯·珀西·斯諾
When you think of the long and gloomy history of man,
you will find more hideous crimes have been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obedience
Rather than have ever been committed in the name of rebellion. (Charles Percy Snow)
為什麼人們在這些情境中服從權威?
其中兩個原因可以溯及影響力的「規範來源」和「資訊來源」的效應,
即人們希望自己被喜歡(規範性影響力),也希望自己是正確的(資訊性影響力)。
人們傾向於從事他人正在做的事情,或自己被要求做的事情,
以便能夠被社會所接納,以及獲得讚許。
此外,當處於曖昧不明、新奇的情境中(如該實驗的情境),
人們將依賴他人來找出線索,以判斷何者是適當而正確的行為方式。
我不禁想到了一部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
漢娜由於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
她顯然就是在「服從權威」之下所犯下「平庸的惡」的一個例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