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站出來了,他高喊「以筆為旗」;
又一個男人站出來了,他寫出《清水裡的刀子》;
如今,我也想跟著站出來
我沒能寫出什麼

但我跟他們流著一樣的血、一樣的淚。

2/01/2012

亞細亞的孤兒 (3)


美斯樂
--泰北孤軍的歷史

「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


美斯樂,泰文名Mae Salong,當年段希文將軍基於軍事考量選擇的五軍據點,泰北孤軍最負盛名的根據地,也是「泰北義民文史館」的所在地。


泰北孤軍的由來,可簡單追溯至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政府軍節節敗退,年底雲南省主席盧漢變節,國民黨敗退。當時國民黨第八軍23709團團長李國輝率軍隊退往南方緬甸境內,與第二十六軍93278團譚忠部隊會合,此即為孤軍最早的起源。

李國輝團長

退至緬甸的軍隊,後與原派駐雲南第八軍的軍長李彌將軍取得聯繫。1951年,在孟薩成立「雲南反共救國軍」,李彌擔任總指揮,各地反共勢力前來投效。

李彌將軍
猛薩


期間因韓戰爆發,臺灣軍事位置受重視,「雲南反共救國軍」引起國際注意,美國認為滇、緬地區的李彌部隊若能伺機反攻,將可在西南方牽制中共兵力,因而允諾空投支援攻入中國境內的反共救國軍。「雲南反共救國軍」於是兵分二路,攻入雲南,控有雲南16縣。然因種種因素,後繼無援,彈盡援絕後被中共逼退回滇、緬邊境。其後, 成立「反共抗俄大學」,李彌任校長,臺灣也派教官前來講授戰術與武器,許多泰、緬山區少數民族陸續加入,人數愈來愈多,後一度改組為「東南亞人民反共聯軍」。
  
當時緬甸政府視孤軍為境內威脅,多次調動軍隊攻擊,盼將其逼退,但結果均為孤軍所敗。於是緬甸改走政治路線,1953年在蘇聯、中共支持下,向聯合國提出控告,指中華民國侵略緬甸領土。聯合國因而做出要求李彌部隊撤軍的決議。撤軍是面對國際壓力不得不然的行動,當時中華民國政府與孤軍仍想奮力一搏,李彌將軍接獲來自臺灣的密令,只要撤退一部分軍隊應付聯合國,精銳部隊則須留下,做為邊境反攻基地。自1953年起,緬、泰等地的軍隊、眷屬陸續撤回臺灣,李彌宣布解散「雲南反共救國軍」,蔣中正在美國壓力下將李彌調回臺灣。
  
李彌將軍被調回臺灣後,中華民國政府對國際宣布已進行撤軍,未撤臺的部隊與政府已無關係,為「不聽命令者」,政府一概不承認。這樣的外交舉措,使滯留緬甸約一萬多人的精銳部隊必須化明為暗,正式成為被政府宣告遺棄的軍隊。但實際上,1954年政府派柳元麟將軍赴邊境重編部隊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後分為五個軍,三軍軍長為李文煥將軍,五軍軍長為段希文將軍。

三軍軍長李文煥將軍
五軍軍長段希文將軍

1955年,志願軍總部退到接近泰、寮邊境的江拉重組,臺灣也派員前來協助整訓。當時軍隊人數日益壯大,可惜因領導作風引發內訌,影響團結與行動。緬甸、中共為徹底剷除孤軍勢力,陸續與孤軍在滇、緬山區交戰,之後緬甸政府再度向聯合國控告中華民國軍隊侵略緬甸國土。二次控告提出後,美國堅持要求蔣中正撤軍,否則將停止對臺灣的一切軍、經援助。蔣中正於是再次下令撤軍,因而有1961年第二次的撤軍行動。

  
然而,與第一次撤軍行動同樣,此次撤臺接獲密令仍是「只撤老弱,精幹全留,補給當設法」。第一、二、四軍的兵力撤回臺灣,第三軍、第五軍部隊則留下,且須拋棄所有中華民國國軍軍籍資料,退居叢林無論是自願留下或接獲密令留下的,此時真的成為留在異鄉的「孤軍」了。這支被國家以密令放在海外的精銳部隊,苦等政府的補給;但在國際壓力下,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保證不會與那些「不聽號令的叛軍」發生關係,因此孤軍得自闢財源、自謀生路。最容易的方式,便是開通泰、緬商路、擴張控制地區,生產自救。泰國當時有共產黨在境內為亂,北方山區有華人孤軍駐守,無形中可防止泰共勢力的擴張。因此,在泰國軍方許可下,三、五兩軍各自進入泰北尋找基地。三軍李文煥將軍選擇唐窩,五軍段希文將軍選擇了美斯樂。


進入美斯樂的軍隊

為了在異地生存,孤軍一次次協助泰國政府剿平境內匪亂,最重要的,在1981(民國70)的考柯、考牙戰役中,孤軍在當時總指揮官陳茂修的帶領下,以簡陋的配備,將泰國軍方屢攻不下的泰國共產黨根據地徹底消滅,使泰國免於被共產黨攔腰截斷,像韓國、越南一分為二,保障了泰國政治、社會的安定。當時泰皇赴醫院探視戰役中受傷的重殘官兵時,發現這些有功於國家的傷兵不會聽也不會說泰語,才驚訝的發現原來他們不是泰國人,而是來自中國的孤軍。也因此, 泰皇震驚之餘,下令軍方與相關單位協助處理這批孤軍的國籍問題,泰國政府重新確認孤軍的合法地位,允許孤軍在泰北邊界建立村落,助守邊防。可以說,孤軍先輩靠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鮮血,為後代子孫取得在泰國的合法居留權,形成了今日的異域子弟。

泰國將軍與陳茂修指揮官
泰皇探視傷兵,驚訝發現原來這些為泰國作戰者並非泰人,而是中國孤軍 

「泰北義民文史館」內的英烈紀念館,供奉眾多在泰北犧牲的先輩 
老兵黃家福因感念段將軍事蹟,在將軍逝世後為將軍守墓直至過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